馬巖松:面向城市的未來
比約定的時間來得早了些,我隨便在馬巖松的地盤轉了轉。這一天北京的天氣格外晴朗,在東城區板橋南巷的人民美術出版社大院里,西面的小樓看上去也就更整潔。馬巖松的MAD建筑事務所就在小樓二層,特意留下了上世紀的墻面,沒有粉刷,沒有裝飾,或者說唯一的裝飾就是歷史的痕跡,與現代風格的辦公室相映成趣。透過二樓的窗戶,可以看到東側的辦公樓上獨獨辟出的小陽臺,獨獨開了些花,五顏六色,讓人不禁聯想,是否是對面鄰居的饋贈。
加拿大多倫多郊區的兩棟建筑,被當地稱為“夢露大廈”。
平潭藝術博物館借景遠山,像是一座隨時要游離的島中之島
不久前,馬巖松的“山水城市”展上,二十多件建筑模型和藝術作品展現了一幅未來城市的圖景。
在兩層還算寬敞的辦公樓里,來來往往的人中,其他膚色的外國人更為多見。2006年,MAD建筑事務所在加拿大多倫多ABSOLUTE超高層國際競賽里中標“夢露大廈”設計,馬巖松成為首位在國外贏得重大標志性建筑項目的中國建筑師。隨后,幾乎所有介紹馬巖松和MAD的文章,都會提到“中標國外標志性建筑第一人”的稱號。事實上,在那之后,馬巖松和他的設計團隊一直都沒有間斷與國際建筑設計師的交流和切磋,不斷在豐富其“高密度城市中的自然”這一理念,直到成長為現在的“山水城市”。讓建筑隱藏在環境里,或者成為環境本身,構成一個城市的山水畫,最終成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精神家園。一個38歲的設計師站在現代文明的基礎上,對城市的未來進行著一種因年輕而大膽的嘗試。
身后的玻璃門緩緩打開,站在門后的馬巖松,微笑著和我打招呼,態度謙和。定睛看他:略微有點胡子茬兒,紅色勾邊的黑T恤,雙肩包,手里拿著本英文書。沒有新潮前衛的打扮,如果在街頭,你也許以為這是個還沒畢業的大學生。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