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畢爾巴鄂:城市發展不忘"文化"
“過去的畢爾巴鄂市以鋼鐵、造船業得到的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上世紀80年代,我們經歷了困難時期,那時很多公司倒閉,失業率達到了25%。面對這些難題,我們發起了一個全新的針對文化基礎的變革革命。包括對當地的地鐵、歷史博物館、港口、河流等進行整治,如今的畢爾巴鄂市發展得很好……”日前,在中國杭州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際會議上,西班牙畢爾巴鄂市副市長伊博恩·本格特伊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利用文化來推行城市變革的案例。
是什么改變了一座城?
伊博恩·本格特伊所講的故事引發了討論,在與會專家認為畢爾巴鄂市取得成功的共識下,大家同時意識到,在伊博恩·本格特伊的講述里,整治和重建城市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的復蘇是以文化為基礎的復蘇”。她以古根海姆博物館為例解釋道:“通過建立這個博物館,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2012年收益也很好。”
伊博恩·本格特伊還在現場為大家算了一筆賬:“如果來畢爾巴鄂旅行的每個游客在這里待1.9天的話,乘以每天的人均消費,收入是非常可觀的。”
與會專家查爾斯·朗德利也認為,在城市的規劃或整修中,規劃者應多考慮城市的歷史文化,要了解城市所擁有的特有的文化價值。如果城市不考慮文化的價值,就失去了“氧氣、生命力和磁性”,就無法激勵市民保持好奇心和創造力。“如果一個城市只有硬件沒有軟件,市民就找不到靈魂,也沒有歸屬感。”
“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尊重本地的文化。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要把本土人的智慧作為決策的重點。”愛爾蘭總統邁克爾·D·希金斯在向大會發來的視頻中說。
文化應納入“2015年后”發展目標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超過一半人口住在城市,這在人類歷史上是首次。另據聯合國人居署稱,未來20年內將有50億人口居住在城市。“對于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地方,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平衡遺產要素與當地經濟發展可持續性之間經常發生的沖突。”在此次會議上,專家們的關注點集中在了“文化在解決當今城市化難題中的重要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城市化建設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是如果社會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達成共識,保護就會成功。
杭州就曾在城市化推進中走過彎路。杭州市副市長張建庭坦言,由于初期受到“拆老城、建新城”的觀念影響,一些文化街區和老城區被拆毀了,后來吸取了經驗教訓,才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相統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與會專家表示,如今,文化遺產、文化與創意產業等能夠產生可觀的收入。2008年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文化與創意產業是全球經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其在中東地區的增長率達到17.6%,在非洲為13.9%,在南美洲為11.9%,在亞洲為9.7%,在大洋洲為6.9%,在北美和中美地區為4.3%。
“文化,作為力量、價值與社會凝聚力、自尊和參與的源泉,正是能使可持續成為可能的元素。文化是我們用以創造與更新的最強大的力量。”伊琳娜·博科娃說。
她在會上倡議,國際社會“2015年后”的發展目標,必須植入文化的因素,“我們需要看得更遠的能力,這種能力離不開文化。”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
在我國開展綠色城市工作的構想
為應對氣候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為全球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繼續深入。在諸多措施中,開展綠色城市工作,進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