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中國污染忽略經濟背景
英國《獨立報》2月18日發表文章稱,年關將至,上海街道陷入詭異的冷清,在這個星球上規模最大的人類遷徙中,大多數打工者已返鄉。但午夜的上海再次醒來,五彩繽紛的煙花照亮整個夜空,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云霄。盡管中國各地為治理空氣污染而限制煙花燃放,但人們似乎仍無動于衷地以傳統方式慶祝春節。
中國節日引發英國媒體廣泛報道。其中引人注目的還是有關針對大城市空氣污染的描述,此類報道渲染“空氣末日”,但顯然缺乏對更廣泛背景的了解。
我們必須切記中國仍處于發展中,是全世界消費商品的龐大制造商?;钴S的中國經濟有助于保持全球市場不至于沉沒。若中國以可持續發展方式實施環保變革,就不得不權衡綠色和保持獲利之間的關系。
北京不能強行推廣更清潔和更昂貴燃料,也無法立刻關停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這些產業提供就業崗位并拉動中國GDP增長。改善中國環保標準將是個長期過程。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就是氣候變化和環保,因此改善空氣質量的相關政策已安排就緒。中國領導人去年就表示,必須解決伴隨經濟快速發展而出現的環境惡化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已完成其雄心勃勃的硫化物減排目標。
遭受公眾指責后,中國從去年開始公布PM2.5數據。北京污染最嚴重期間該數據曾高達500。相比之下,倫敦空氣質量最差時也僅為50至64之間。但別忘了,就在幾年前,倫敦還尚未實行歐盟空氣質量標準。美國則用了25年才使空氣質量得到改善。此外,歐美在20世紀經歷了長期的快速工業化后很久,才同意公布PM2.5數據。
但一提到中國,西方似乎就已把自己曾對環境不太友好的過去忘得一干二凈,其實我們是在根據并不現實的期望值對中國評頭論足。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英媒:中國的“海綿城市”留住雨水
英國《衛報》12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的【詳細】
英媒:中國大都市建設應當以人為本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月24日文,北京正在修建環路并將持續向外擴展城區。當七環竣工時,這條900公里的環路的大部分將穿越河北省。七環路是中國現代城市的象征:龐大、無序擴張且被車輛所占據。【詳細】
英媒評中國城市化夢想
5月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白雪梅、史培軍和劉彥隨的評論文章,作者認為,地方上的執行情況和公眾監督,將決定中國政府新的城市化計劃的成功與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