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這一新的發展觀首次出現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成為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理念。
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相繼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到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十八大報告所說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生態保護、環境改善,而是一種理念的革新,發展思路的轉變,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進一步深化。
建設美麗中國,不是一句簡單美麗的口號,而是有深刻豐富的內涵。美麗中國,是山青水秀人美的中國,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中國,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中國。“美麗中國”的提出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回應了人民群眾的呼喚,創新了國家發展的愿景。富強中國與美麗中國相互映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美麗中國是一幅令人興奮的畫卷。“美麗中國”、“永續發展”,調動起所有人的盼望和念想,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是離百姓心靈最近的宏偉藍圖。十八大報告給出了具體的實現路徑:“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就需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珍惜每一寸國土,使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使之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使之切實成為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依靠制度建設,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編輯:qij
相關閱讀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