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為何設計成方舟
眼下,武漢正在緊張施工的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是武漢第一座全鋼結構建筑體。它由猶太建筑設計師丹尼爾·里伯斯金為武漢設計。這是他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
在眾多明星設計師中,他是來華較晚的一位。作為一個成長在戰后波蘭的人,他曾有不少顧慮。但經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項目后,他決定繼續在中國工作,“中國有句諺語說:‘當風向改變,有的人筑墻,有的人造風車。’中國已經有了最偉大的長城,也許是建造更多風車的時候了。”
是什么讓他的建筑區別于其他?他說,建筑必須用人之精神來建造,并且展現歷史文化背景。如果說他有“印記”,那就是,他始終在通過作品“講述”著“可以流傳下去的故事”。
讀+:武漢為什么吸引你?
丹尼爾·里伯斯金:除了諸如黃鶴樓之類的地標性建筑,武漢的迷人之處在于它豐富的城市紋路:日常生活和持續不斷的自然軌跡,以及歷史發展軌跡層層疊加。
對我而言,張之洞與武漢都是近現代中國的最好代表:現代化、科技創新、推動國家進入新紀元的公民領袖和城市精英。
讀+: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的設計核心是什么?
丹尼爾·里伯斯金:博物館以一棟建筑景觀,來展現三大主旨:張之洞、本地工業以及武漢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些故事環環相扣,成為武漢關鍵歷史的一部分。
讀+:博物館設計成“方舟”形狀,你在這座“方舟”上寄予了怎樣的希望?地上、地下與空中的三層設計,有什么寓意?
丹尼爾·里伯斯金:在建筑物內有許多對光線的解讀和展示,凸顯出天空與大地,人與意義。這種動態解讀對于那些并非顯而易見的事物具有參考性。
“方舟”的建筑形式受中國古代象征主義及武漢獨有的建筑傳統的影響,可以被看作是在黃鶴樓上所使用過的屋頂形式“飛檐“的放大。博物館形式可被看作是空間意符,也為跨越武昌、漢口和漢陽提供了水上通道。建筑物被提升至空中,為將來旁邊的新區域發展做出一道門。因此,它為各種活動提供了公共空間,符合這座建筑物的雕塑理念。
讀+:在《破土》一書中,你將建筑定義為“各種形體在光之中所達到的完美和諧”。張之洞博物館需要怎樣來配合光線?在光線下會呈現出怎樣的效果?
丹尼爾·里伯斯金:我最早的記憶都是灰色的。不是因為時間久遠,而是因為記憶本身就是灰色的。記憶中,北歐冬季寒冷的天空是憤怒的灰色,工業城市羅茲充滿灰暗的灰塵,戰后波蘭也消沉灰暗。
“光”是一切事物的度量。它絕對,精確,符合自然規律且永恒。它有絕對的傳播速度,無法超越。這也是相對論的觀點。站定別動,回憶所能回憶的。能想起的都沉浸于光亮中,記不住的都隱身黑暗,不是嗎?過去消失于黑暗中,而未來剛開始,尚難預料。
在張之洞博物館里,最戲劇性的光線使用將出現在某堵主墻上。這堵墻打開后,周圍區域及下面的花園將出現戲劇性的情景。而整棟樓也將搖身一變為舞臺,在日光下展現工業歷史。
讀+:為什么采用全鋼建筑?
丹尼爾·里伯斯金:答案很簡單。使用全鋼結構是要忠于武漢的鋼鐵遺跡。因為這座建筑是在漢陽鐵廠原址上新建的,采用鋼建筑技術才能凸顯工業力量的雄偉。
讀+:這座博物館如何與周邊環境呼應?
丹尼爾·里伯斯金:這座博物館也是通向公園及工業遺址區未來發展的入口。高聳的建筑形式展現出驚人輕巧的鋼制外壁,向積極的未來延伸。兩個展廳將建筑物高高舉起。一個占突出位置的展廳用于公眾活動,另一個是員工辦公室和場館工作區。巨大的鋼柱將用于框架式支撐,來表現曾經在此遺址上出現過的鐵廠的規模和堅固性。建筑物及花園將采用可持續技術完成,也將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編輯:qij
相關閱讀
武漢黃鶴樓景區周邊立體整治見成效
2018年5月4日,再登黃鶴樓,蛇山風景如畫。【詳細】
排水溝: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設計和技術
排水溝細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