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 綠色承諾可曾兌現?
這個等待如期而至,這種感覺難以言喻。
倫敦,這個古老而時尚的魅力之都,在2012年的盛夏成為全球焦點。倫敦,之所以在7年前脫穎而出,是因為它曾許下承諾:舉辦一屆最環保的奧運會。這令太多人驚喜,令太多環保人期待。
籌備7年后的倫敦,破繭而出。是時候了,全球都在審視。當初的承諾可曾兌現?交出的答卷是否令人滿意?
行進的腳步從未停歇
在一幕“綠色與喜悅”的主題中,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出現了草地、田野、城堡、野餐的家庭、耕作的農民和動物。一個如詩如畫的英國農村呈現在世人面前,清新的英格蘭情調令人陶醉,倫敦奧運會的綠色氣息撲面而來。
“對可持續性的不懈追求,已經融入了我們每一個大膽的、充滿挑戰的決定”
“倫敦2012年奧運會將向世人展示前所未有的可持續規模。在奧林匹克公園和奧運會籌辦的過程中,對可持續性的不懈追求,已經融入了我們每一個大膽的、充滿挑戰的決定。這是第一個被BS8901標準(大規模事件可持續管理體系標準)認可的奧運會和殘奧會,我們為此感到自豪。”倫敦奧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在《賽前可持續評估報告》前言中如是說。
前不久,倫敦奧組委如期公布了第二份環境報告,即《賽前可持續評估報告》。據了解,倫敦奧組委總共將公布3份環境報告。第三份也即最后一份環境報告將在奧運會結束之后的2012年年底或2013年年初公布。
在去年春天發布的第一份環境報告中,塞巴斯蒂安·科曾在報告前言中寫到,在此前舉行的各屆奧運會上,沒有一屆主辦城市清理了200萬噸被污染的工地土方,也沒有人計算過一屆夏季奧運會的碳排放量,也沒有人建造8萬人體育場,而造成的建筑和環境影響這么小。
在倫敦奧組委CEO保羅·丹頓看來,倫敦2012項目作為一個整體,有六大亮點可以展示出他們以及合作團隊創造可持續新標準的能力。這六個亮點為:奧林匹克公園、碳管理、可持續交通、食物愿景、廢物處理和標準。
國際奧委會7月18日撰文稱,倫敦2012年奧運會在注重奧運會可持續發展方面表現出色。其中特別對保羅·丹頓提出的6個亮點中的奧林匹克公園、碳管理和標準等方面做出肯定。
“我們將和大家分享經驗,不管是我們成功實現的,還是沒有做到的”
保羅·丹頓表示,舉辦奧運會本身就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工程,更不用說試圖滿足我們雄心勃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要考慮可持續性的全面意義,很難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我可以充滿信心地說,可持續性絕對是我們所有決定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的是,我們將和大家分享經驗,不管是我們成功實現的,還是沒有做到的。”保羅·丹頓如是說。
關于“沒有做到的”,已經有人在質疑倫敦奧運會的“不夠綠”。如倫敦奧組委同意“環保劣跡斑斑的”陶氏化學公司、英國石油公司成為贊助商,引起各界特別是環保人士規模不小的抗議,奧運環保監督工作負責人因此還“丟了烏紗”。有預測稱,遭到空氣污染的黑云團7月在倫敦上空游蕩。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為10%,沒有實現原定20%的目標。而本來計劃在奧運村附近建設的風力發電項目,也因種種原因擱淺。
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BioRegional 公布的報告也在批評倫敦奧運會“不夠環保”。報告雖然肯定了倫敦奧運定下的環保高標準和在環保方面投入的努力,但也批評稱,所謂最環保的奧運,更像是一場綠能交易。倫敦奧運會的主辦單位未能有效管控舉辦體育賽事對環境造成的沖擊,在能源、資源運用、公共衛生與杜絕浪費等方面的表現仍有待提高。
“未來的奧運會,就像未來的城市本身,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將日益增長”
作為倫敦奧運會的一個重要顧問,仲量聯行近日發布了一份名為《可持續的奧林匹克步伐》(Olympian stepsfor sustainability)的報告。其中對可持續性的概念進行了解讀。
報告指出,可持續性的概念要遠遠超過設立可回收垃圾桶或者減少碳足跡等內容。對可持續性的通俗解釋是,可以無限期地維持下去。對城市來說,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高度相關。任何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和使用都將會產生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影響。舉辦奧運會所花費的數百萬計美元的成本很難僅通過奧運會本身回收,場館和城市在會后的使用情況最終決定著奧運會是否劃算。
仲量聯行能源和可持續性服務部主席DanProbst說,奧林匹克場館對環境的關注至少可以追溯到1994年,當時國際奧委會在“運動”和“文化”中的指導原則中加入了另一個關鍵詞:“環境”。從那時起,幾乎每次奧運會對可持續性的關注都在不斷增強,對發展的環境影響和后奧運場館的使用考慮越來越多。
報告分析稱,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都開始對可持續性進行了各自的詮釋,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是提高了這一門檻。
“盡管目前全世界的注意力都是在倫敦和2012奧運會中,里約熱內盧卻正在計劃在2016年奧運會中呈現更高水平的可持續性。包括更高水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貫通奧運場館的更便捷的自行車道和100%的生物柴油燃料使用目標。”DanProbst 說,“未來的奧運會,就像未來的城市本身,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將日益增長”。
編輯:zhangh
相關閱讀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斗,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贊譽。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詳細】
“生態文明大考”提升深圳綠色競爭力
因為受到污染,深圳灣曾飽受市民詬病。經過下大氣力治理,如今這里碧波重現,一度消失的黑臉琵鷺也回歸棲息,這片美麗的灣區成為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休閑健身之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