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為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智慧城市、安全農業、村莊社區化管理……在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屢屢被提及的這些與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密切相關的名詞,在未來,對每一個身處北京的人意味著什么?它們如何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的生活又會因此發生哪些改變?
用:
智慧城市讓管理服務智能化
報告摘要
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城市運行管理和服務保障的信息化、智能化。
精讀報告
北京能有多“聰明”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白南風說,智慧城市意味著,要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服務、人性化管理、便捷的生活服務和快速的人際溝通。
智慧城市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比如市政交通、道路管網、網絡寬帶等,同時還要有強大的現代通訊技術、信息技術和傳感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支撐。但說到底,智慧城市的關鍵點是如何通過現代化手段吸引匯聚更多的人才和智力,建立更完善的意見表達機制,實現更科學的發展規劃。智慧城市最終還是要落到人的身上,其根本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更為方便的日常生活服務,改善民生,加強人際溝通,下情上達,傾聽民聲,創造一個更加方便快捷、更為人性化、運轉高效的城市發展模式。
從“數字北京”邁向“智慧北京”,首先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如何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讓城市居民享受到溫暖貼心的公共服務,如何進一步改善民生,已經成為管理部門最關心的問題。其次,這個稱呼的演進更伴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向前發展,正是有了日新月異的現代網絡技術、通訊技術、數字技術的支撐,城市管理的手段才更加科學合理、優質高效,對緩解一些日益突出并加劇的“城市病”產生了一定的效果,這也使得智慧城市的實現成為可能。
在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化生活將成為現實。目前,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智慧”和“科技”的成果隨處可見。比如,在醫療方面,有電子掛號、數字化遠程醫療服務等。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不遠的未來更能夠實現“在家看病”的美好愿望。
“智慧北京”是未來10年北京信息化發展的主題。在未來,北京能有多“聰明”?北京市經信委電子政務與信息資源處處長潘鋒在做客首都之窗時,曾暢想過未來百兆寬帶入戶后將給人們帶來暢通愉悅的體驗感受。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充分,網絡資費會持續不斷地下降。
潘鋒說,計劃到十二五末,北京寬帶帶寬將達到100兆。百兆帶寬入戶后,市民在網上可以做很多新體驗。比如,一個四口之家,家庭成員全部可以看高清電影,同時可以下載東西,滿足每個人的單向娛樂需求。還可以召開高清視頻會議。未來帶寬達到百兆后,我們可以和身處異國的親人通過現代仿真技術,利用網絡視頻進行觸摸,雖然這種觸摸是虛假式的,但仍會有觸摸的感覺,甚至于接吻都可以做到。
食:
打“安全農業”牌力爭“三升一降”
報告摘要
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和中國北京農業生態谷建設,增強首都農業的應急保障、生態休閑、科技示范等功能,樹立“安全農業”品牌,下力量抓好世界種子大會、世界葡萄大會為代表的會展農業,提升郊區農業的現代化水平。
精讀報告
“凡是北京生產的,吃著都踏實”
從過去“有啥吃啥”,到現在“吃啥有啥”的同時,人們更加關注食品安全、食品健康。此次報告中首次提及“樹立安全農業品牌”,那么,何為“安全農業”?
據北京市農委介紹,“安全農業”這一提法非常新穎,但它也同時意味著更加嚴格的要求,要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特別是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貯存、運輸以及銷售等環節保證和實現質量安全,打造首都農業品牌,使農民增收、市民放心消費。
“對咱們北京市民來說,這意味著,今后凡是北京生產的農副產品,吃著都將更加踏實放心!”據北京市農業局介紹,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中,這些年北京一直在努力:通過加強生產源頭控制、生產過程監管和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等系列措施,逐步完善了農產品質量監管機制,北京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步提升。
近年來,在農業部對全國150個大中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中,北京在水產品、畜禽產品、食用菌、蔬菜等幾大類農產品上,始終處于合格率領先水平。而今后幾年,北京農業部門對“北京制造”的農產品有了“三升一降”更高的要求,即:農產品總體抽檢合格率要提升3個百分點,達到98%;病蟲害等生物防治實施面積比重要達到30%,增幅達到300%以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0%,提升近20個百分點;畝均化肥施用量要下降37%,畝均施用量控制在15公斤以下。
住:
從村莊社區化
到城鄉社區服務一體化
報告摘要
回顧過去五年工作,報告指出:“基本實現社區規范化建設,推廣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和村莊社區化管理模式”。展望未來五年,報告提出要“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健全支撐保障體系,把社會服務管理任務落實到網格,提高社會管理服務信息化、智能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完善社區治理模式,打造‘六型’社區,全面完成社區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村地區社會建設,推進村莊社區化管理,逐步實現城鄉社區服務管理一體化。”
精讀報告
“我從農民一下變市民”
村莊社區化管理打哪兒來?這得從大興區兩年前的一次探索說起。
2010年4月,大興區在西紅門鎮大生莊、壽保莊等16個村率先探索實施了“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模式。通過“建圍墻、安街門、取消不常用路口”等方法將村莊“建”成社區。在每個村莊建立村莊綜治工作中心,建設一套覆蓋全村每一戶每個人的基本信息的完整電子臺賬。按照實有人口2.5%。和流動人口5%。的比例,組建了治安巡防隊和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員。
村莊社區化管理,這個文縐縐的名詞到底什么意思?在大生莊村生活了42年的村民藍秀珍起初并不明白,但是她切切實實地嘗到了村莊社區化管理的甜頭兒。
“我今年63歲,1970年從河北涿縣嫁到這個村。那時候村里別提多臟亂了,因為小路四通八達,路口又多,隨便什么人都能進村,丟東西是常事。往往街口剛停一輛自行車,沒十分鐘就丟了。還有更可笑的,一戶村民當時正在家里燉肉,一扭臉的工夫,煤氣罐沒了。”
藍秀珍說,實施村莊社區化管理后,起初她也不能理解,“好好兒的村口干嗎都封上啊?出來進去還得刷卡。”而在當時,“封村”這樣的字眼甚至被媒體惡炒,一時引發爭議。
但是,社區化管理帶來的效果馬上顯現。“村里的環境越變越好,垃圾有人及時清理,車輛人員出入也要登記信息;村里建起了社區服務中心,上保險、開證明、辦手續,再也不用趕到鎮上去,在村里就都辦了。這么一來,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一下從農民變成了市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生活了。”藍秀珍高興地說。
來自大興警方的統計,村莊社區化管理實施9個月后,大興區已有151個村莊實現了村莊社區化管理,村莊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刑事發案和可防性案件發案同比分別下降35.5%、32.1%。藍秀珍也有自己的“統計”:原先村內房子每月出租的價錢最高不過80元一間,現在打著滾兒地往上翻,已經漲到了每月300元,一些門臉房甚至漲到了每月1000元。
目前,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在管理精細化、服務多元化、決策科學化、指揮順暢化等方面,距離北京“世界城市”的要求和廣大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基層干事主要是手工操作、紙質存檔,數據采集、更新、運用還處于原始狀態;服務項目分散單一,服務資源缺乏整合,群眾享受服務還不夠便捷;此外,在操作流程、工作標準、項目指標等標準化建設方面,也急需科技手段建設升級。對此,大興區將搭建村莊社區化管理信息平臺,提升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科技化水平。J015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把插花藝術,融于你的生活
插花,是一門源于生活,融于生活的藝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