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檔案首次公開展覽
觀音寺街,繁華依舊
老照片 南城多
整個展覽圍繞胡同、四合院、人家展開。步如展廳,宛若漫步于一條悠長胡同,各個時期胡同的風貌盡收眼底。一張拍攝于解放前的照片上,女子手撐一把大傘,沿著胡同墻根兒小心翼翼地走著,胡同的道路如泥塘一般,表現了解放前胡同里土路的風貌,有人戲稱為“有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另一張照片上,描繪了解放前大柵欄附近繁華的商業。胡同兩側掛滿了各式幌子,有“清華呂宋紙煙行”、“百景樓飯館”等等,胡同里行人熙熙攘攘,還有洋車穿梭其中。
北京檔案館展陳處王蘭順說,在展覽序廳選取的照片,以南城胡同居多,原因是當年南城商業繁榮,鋪號多,不少外國人在拍攝時感覺新鮮,也就順帶記錄下來。
“乾隆地圖”可近觀
展覽中的大幅圖片多來自檔案館。取代文字說明,展覽方將老舍、郁達夫等名人著作中對于北京的評價穿插其中,如老舍的《想北平》、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的節選,讓參觀者體味到北京胡同的味道。
除了老照片,展覽中還提供了大量藏于檔案館中的地圖。例如2冊1940年影印的《乾隆京城全圖》,每冊長2.8米,寬22厘米。
據悉完整的《乾隆京城全圖》共有17冊。此次檔案館將17冊合成了一個巨大的地圖,做成地燈,觀眾可以走上地圖,細細查看那個時期的每間房屋和每條街巷胡同。
區縣借展門墩
此次展覽共展出首博館藏文物84組件,外借文物46組件,市檔案館館藏檔案實體160余件、數字化檔案300余件、圖片100余張。外借文物主要為一些原來存放于東城、西城等區縣文委的四合院拆遷時留下的門墩、墊花、門簪等物件,這些雕刻精美的建筑構件,如今已不易尋覓。
展覽的檔案資料,還有1941年的會館一覽表、1949年對于寺廟的普查情況、戶口調查表、當年政府改良市民住房的平面圖以及當時的租房規則等歷史資料。
■ 對話
搜集檔案歷時一年
對話人物 展覽策劃人之一、檔案館展陳處負責人王蘭順
新京報:此次展覽中,你感覺最困難的是什么?
王蘭順:最困難的就是尋找解放前的老照片。那時的老照片不少都是外國人拍攝的,且主角是胡同的照片并不多。我們所搜集的照片中,店鋪的照片最多,因為店鋪的幌子非常醒目。胡同本身似乎并不搶眼,因此留存的照片很少。我們也希望市民手里如果有好的關于胡同的照片,可以跟我們分享。
新京報:此次策展用了多長時間,查閱了多少檔案資料?
王蘭順:不算最初的篩選時間,從選定資料到搜集整理檔案再到最終辦展,大約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選定的資料共有55卷,涉及胡同和四合院的方方面面,這些檔案幾乎都沒有對公眾公開展示過。
新京報:在檔案研究過程中,有什么故事嗎?
王蘭順:在研究胡同檔案時,有很多的門牌號跟現在的門牌號都對不上了。為了能大體確定店鋪或住戶在胡同里所處的位置,往往就是通過估算老牌號的方式進行。通過1932年大柵欄、觀音寺街道路暗溝的藍圖就能發現,在胡同同一側的店鋪的老門牌號往往是挨著的,從胡同口一端開始順序排列,到了胡同里面到頭折返,再數到胡同口。因此,同一條胡同最小的門牌號往往與最大門牌號是對門。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