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中心城市科學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穩步提升的旅游業加速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設。按照“大旅游、大市場、大發展”的總體思路,穩步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圍繞“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兩大主題,加快資源整合,著力打造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唐城墻遺址公園、秦嶺北麓生態旅游觀光帶等,形成了一批國家級大型旅游景區,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強化西安城市宣傳推介,在央視持續播放“華夏古都、山水之城”宣傳片,通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F1國際摩托艇大賽,加強與國內外主要客源地城市協作,定期召開境外旅游推介會,不斷提升西安城市國際知名度,“古都”品牌效應凸顯。加大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旅游環境,加快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開發,強化旅游、文化、會展業的融合互動,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010年,全市接待境外旅游者84.18萬人次、國內游客520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05.18億元,十一五旅游外匯收入累計22.89,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了53.1%,實現了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經濟強市的轉變,被評為“中國精品旅游區”、“中國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
破繭重生的文化產業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西安堅持從珍貴的歷史遺存和豐厚的人文資源中探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新路徑,實現了從破繭重生到化蛹成蝶的歷史性嬗變。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成秦腔劇院、歌舞劇院、新華書店、出版社等轉企改制,組建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影視集團、會展集團等,形成了一批知名文化企業和品牌。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實施西安博物院、關中民俗博物館、大唐西市等一批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加快曲江、高新、臨潼等七大文化產業板塊和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旅游等六大重點行業發展,打造文化產業亮點,形成了多層次、多主題、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格局。2010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84.0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5.7%,創歷史新高。
迅猛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聚合創新活力。西安把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點,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促進高新區成為國內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地、高端技術人才聚集地、重大科技創新研發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重要承載地。加快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推進科技大市場建設,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服務平臺,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速釋放創新活力。培育龍頭骨干企業,設立“瞪羚”企業扶持基金、實施“515”龍頭企業培育計劃等,促進重點產業集群式發展,實現創新資源有效聚集。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361.9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1.2%,榮獲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強市等榮譽稱號。
持續領跑的裝備制造業加速工業化進程。裝備制造業是西安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西安通過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帶動戰略,裝備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提高。加大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力度,加快企業改制重組步伐,壯大以陜汽、陜鼓、標縫、西電等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業,鞏固傳統裝備制造業優勢。引進中鋼西重、金風科技、比亞迪等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龍頭企業,不斷提升裝備制造業新的優勢。加快軍工企業向兵器產業園聚集,完善軍民共建體制機制,推進成套設備、汽車及零部件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加快寓軍于民、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軍民融合邁出實質性步伐。2010年,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485.5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6.1%,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主導力量。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